田野备课会:刘炳辉赴河南瞻仰学习焦裕禄事迹

发布者:张鑫敏发布时间:2025-09-05浏览次数:10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焦裕禄精神孕育形成在洛矿,弘扬光大在兰考。我们这一代人都深受焦裕禄精神的影响,是在焦裕禄事迹教育下成长的。”1990年7月15日夜晚,习近平读了新闻报道《人民呼唤焦裕禄》,心情难以平静,当即填下一阕《念奴娇·追思焦裕禄》:


魂飞万里,盼归来,此水此山此地。

百姓谁不爱好官?把泪焦桐成雨。

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

暮雪朝霜,毋改英雄意气!

依然月明如昔,思君夜夜,肝胆长如洗。

路漫漫其修远矣,两袖清风来去。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意。

绿我涓滴,会它千顷澄碧。


2025年8月26日,上海电机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刘炳辉教授赴河南洛阳中信重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原洛阳矿山机器厂)瞻仰学习焦裕禄书记事迹,地方和重工的同志陪同参观了焦裕禄铜像、焦裕禄大道、焦裕禄曾经工作过的一金工车间、焦裕禄事迹展览馆、厂史馆等。参观学习之余,刘炳辉还拜访多位企业退休老职工,以及曾在焦书记工作过的一金工车间的退休职工,深入学习了解企业发展历程和中国工业化波澜壮阔的历史。

(刘炳辉向焦裕禄铜像鞠躬致敬)



(刘炳辉在焦裕禄书记主持研制的我国首台2.5米双筒卷扬机前留念)


焦裕禄书记作为我党的优秀干部代表,六十余年来家喻户晓,深受人民的爱戴和尊敬,其光辉事迹也被写入现行思政课教材之中。焦裕禄书记在洛阳矿山机器厂(以下简称洛矿)曾工作9年(1953-1962),亲身参与了洛矿的筹建和初期建设,取得了诸多优秀的成绩。


为深入学习焦裕禄精神,刘炳辉购买阅读大量相关书籍,但始终认为“纸上得来终觉浅”,必须发扬“脚底板做学问”的精神,要想“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先要把汗水和足迹留在祖国的大地上。课堂上想要把“好话讲好”并不容易,尤其是思政课,很多道理学生们多多少少知道一些,老师如果不能够把事情和问题研究得更深更透,自己真学真信,是不可能把道理讲得感人,讲到学生心坎里的。

今年春节前夕,刘炳辉曾带领全家专程驱车千余公里赶赴河南开封兰考县瞻仰学习焦裕禄书记的精神和英雄事迹,并在黄河岸边实地考察学习焦书记防风治沙“除三害”的过程和今日崭新面貌。

(刘炳辉在河南兰考焦裕禄纪念馆)

(刘炳辉在焦裕禄书记亲手栽种的泡桐树前留念,这棵“焦桐”自1963年栽种于此,已历62年,远超一般泡桐只有二三十年树龄的情况。现场还有幸遇到了守护这棵树60年的魏善民大爷,当年正是20岁的小伙子魏善民与焦裕禄一起栽下这棵泡桐。)

(刘炳辉在焦裕禄书记防风治沙最大的风口和最容易决堤的东坝头乡实地考察学习,这里如今已是一派秀美风光)


在实地的走访调研中,刘炳辉获得了很多原来在书本上体会不深的“新知识”和“新感悟”。比如当时的兰考为什么那么苦?几乎所有人都觉得这里是没有希望的“鬼地方”,为什么焦裕禄书记就有信心能改变这里的面貌(这个问题甚至困扰了他的外孙多年)?焦裕禄书记的人生经历极为丰富,曾在哈工大读书,在大连现代化的工厂管理过工业生产,参与筹建了洛矿的建设,是一个非常成熟的“工业干部”,他到了兰考一个典型农业县、生态环境崩溃县,如何开展工作?焦裕禄精神的核心到底是什么,在今天如何活学活用到工作中?今天的党员干部到底该如何学习焦裕禄精神?

刘炳辉带着这些萦绕在心头的问题,奔走在黄河岸边的中原大地,求索着答案,他矢志要把焦裕禄精神学深学透,并带领马院教师一起将“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焦裕禄精神因地制宜发扬光大,并让这种精神在新时代大学生身上传承不息。

此行,刘炳辉还赴开封和洛阳相关党政部门和学校考察交流,洽谈思政实践教学和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工作,达成诸多合作意向。


刘炳辉担任院长以来,为避免思政教育流于空泛的通病,大力推行“田野思政”理念,注重“实践育人”方式,提出“五维双循环”模式:

主体上:师生共研、教学相长,

内容上:理实相生、知行合一,

空间上:内外贯通、田野赋能,

方法上:寓学于研、朋辈互砺,

目标上:育人铸魂、矢志报国。


田野思政,要“把思政课讲到祖国的大地上”,首先老师就要自己“备课在祖国的大地上”,“田野备课会”将会成为电机马院下一步重点推行的教研教改措施。只有下了这样的“苦功夫”“笨功夫”,才能让思政课教师在网络时代有超越网上大量泛泛信息的“硬本领”和“真优势”,才能真正把好道理讲好,把大学生引导好。

未来,电机马院将紧抓大思政课建设契机,以大中小思政一体化为切入点,树立“田野思政”品牌,通过“实践育人”改革,探索思政教育新形式,谱写思政育人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