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各位亲爱的朋友,我们的“院长下午茶”系列品牌活动,自开展以来受到各界师友鼓励肯定,大家也提了很多好的建议,比如有师友说道也可能上午来喝茶相聚畅谈啊,也可能晚上一起茶叙啊,时间范围可以宽泛些嘛。我们也从谏如流,将“院长下午茶”升级为“院长茶叙”,热烈欢迎世界各地师友莅临指导,以茶会友,探寻大道。为此,刘炳辉院长为茶叙活动赋诗一首,以明心迹。
《院长茶叙》
一盏清茶聚星火,
敢向苍茫问大同,
万里长征砺青年,
众力擎天启新篇。
2025年7月26日上午,在浙江丽水市青田县手工艺元气馆,举行了“院长茶叙”第4期活动,活动由刘炳辉院长主持,来自全国7省20余校60多位师生参加活动。本期活动主要是对首届“田野中国”暑期青田调研实践的成果总结、师生感悟分享和学术探讨。
刘炳辉首先做了暑期活动的回顾总结和分享发言。
侨县是怎样产生的?
青田人为什么会大规模走向欧洲?而且是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
之前,大家日常生活中都缺乏对“华侨”“侨乡”“侨县”的深入观察思考,对此颇为好奇。围绕形成大规模华侨和侨县的形成原因。刘炳辉根据近期调研和前期学习总结道:
首先,当年巨大的“工资落差”。20世纪90年代初青田与欧洲的工资差可达30-50倍,这是吸引人走出去的“拉力”;
其次,青田极度“地狭人稠”。九山半水半分田,土地资源过少,倒逼人们外出谋生,这是推动人们走出去的“推力”;
其三,关键的“传统”和“人脉”。虽然有“拉力”和“推力”,看似能够解释青田形成出国潮的原因,但其实这两种力量在全国都是普遍存在的,为何其他地方没有形成侨县?说明青田一定还有一些特殊的条件存在,这个条件就是青田虽然是个“山沟沟”,但这里比邻温州,而且历史上长期隶属于温州,离最近的出海口不到50公里,瓯江穿县而过,其实是翻过山就看到大海了。而温州在近代开埠通商较早,与欧洲在19世纪末就有较多联系,青田人又恰好有石雕的手艺,于是有海外谋生的“传统”和“人脉”,改革开放为这种人口大范围流动提供了可能性和空间。
刘炳辉指出,从这个分析中,我们就会发现全球化、历史、地理、社会都不再是抽象的词汇,而是具体鲜活的活动。将书本理论与鲜活现实结合,我们对历史和理论的理解自然就会加深。这也是灵活运用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方法,特别要重视“历史”和“地理”,这是一种基本的学术方法。
同为侨县,青田有何特点?
提起侨县侨乡,人们往往更容易想到福建和广东,而事实上福建和广东也确实侨乡侨县较多,那么为何如此?对比之下,青田作为侨县与他们有何不同?
随后,刘炳辉以青田华侨与福建华侨的差异举例,分别从规模大小、产业类别、出国时间等角度做出了解释。
针对调研中青田友人指出的福建人在海外极为团结的现象,刘炳辉指出,福建人出国最初是大规模“下南洋”,到东南亚去,从事的多为种植园、修路开矿等劳动密集型行业,需要也容易培养其紧密协作的精神。而且需要长期持续地从家乡招引劳动力前往参与,以血缘宗族为纽带的组织方式是最简便的,是大规模生产呼唤紧密的家族宗族关系,让这种团结的“文化”形成了习俗和传统。
而青田人到欧洲后长期从事中餐馆等餐饮业,劳动组织规模相对小很多;温州人则是轻工业、家庭工业和商贸,规模也不如福建人大,所以看上去似乎文化有差异,其实是产业结构差异。
刘炳辉概括:“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文化,自然也没有无缘无故的团结,一定是由他们的生产方式和产业结构决定的。”通过这种比较,刘炳辉希望同学们学会“比较”的方法,“历史地理”是一种纵向的方法,“比较”是一种横向的方法,两者结合就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的认识一个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人就“聪明”起来了。
大热天的,大家这么辛苦出来,到底图个啥?
在进行了学术思考分享之后,刘炳辉也跟大家一起探讨了集体调研实践的意义。这么大热天,全国各地的师生齐聚浙江丽水青田,并肩战斗,探究国家发展之道,是非常感人的一件事情,当然也是非常辛苦的事情。
大热天的,大家这么辛苦出来,到底图个啥呢?
刘炳辉认为,是在集体调研中快速成长!书本知识是非常抽象的,但这些抽象的道理其实是来自于丰富鲜活的社会生活。如果只看书,不返回社会中去理解比较,一定会读成“书呆子”,自以为“懂事”,其实是一知半解甚至离题万里,而且容易偏执。所以中国自古强调知行合一,我们党尤为推崇调查研究,强调理论与实践结合,强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针对很多年轻人在调研前担心自己在陌生的环境中“打不开局面”“没有人帮助自己”等情况,刘炳辉根据本次调研的圆满成功,分析总结其中的奥妙。他认为,如果想要在调研过程或者日常生活中得道多助,有几条品质是非常需要的,大家也在这次实践中体现的很好。
第一是上进。拥有上进心的人总是充满了正能量,大家都是喜欢和充满阳光和希望的人玩。
第二是广博。要有广博的知识,既有大量书本知识,也有许多现实生活经验,别人和你聊天时常有启发,自然喜欢多跟你聊。
第三是仗义。你愿意为了别人的事情和利益牺牲自己的事情和利益,信任你的人多,自然朋友就多了。
第四是幽默。在访谈时不应只是单向向对方持续提问,那样太生硬,要善于插科打诨,缓解调研提问的紧张感,爽朗的笑声总是持久谈话的必需品。
刘炳辉曾总结自己带学生会在品质培养上突出“四个特别”:特别爱读书、特别能吃苦、特别懂感恩、特别有礼貌。有了这“四个特别”,一般来说到社会中开展调研和未来人生发展,总会有好的机缘。
感言分享
苏润原(厦门大学博士生)
“同属浙南桥乡,为什么青田人跟温州人在欧洲的产业布局形成了如此大的差异?”
厦门大学的博士生苏润原从历史路径、资源禀赋和文化基因三个方面给出了自己的理解,他认为相比于出自生存驱动的青田人,具备本土民营经济基础(手工业、小商品贸易、制造业)的温州人出国后,更具备从产业上报团合作、做大做强的现实基础。与此同时,青田匮乏的自然资源和本土产业,让青田人难以发挥同乡互助的关键作用从而被困在低附加值产业。而温州本土产业链相对完整且持续发展,让这种同乡互助在国外更易实现互利共赢、做大做强。
此外,温州强调发展,更具灵活性、团结性的敢闯敢拼型文化基因,也让温州人在海外打拼时更有冲劲和魄力。
最后苏润原对其进行了学术性的概括总结:“青田人与温州人在欧洲产业布局上的差异,实质是民情资源禀赋与全球化策略历史性适配的结果。”
陆地(上海大学博士生)
无独有偶,上海大学的博士生陆地也提出了一个类似的问题:“我的家乡缙云与青田的自然条件颇为相似,为何唯独青田形成了如此庞大的华侨群体呢?”在亲赴青田进行调研后,陆地终于解开了内心的疑惑:
“首先在历史上,青田依托青田石开启早期海外谋生,形成移民传统,而缙云缺乏类似触发因素;
其次在地理上,青田紧邻瓯江,离出海口更近,便于与沿海商埠联系,对外交流更便利;
此外在经济层面,青田土地资源更为稀缺,迫使村民向外寻求出路,缙云则因农业、手工业基础较好,本地及周边就业机会更多,更偏向内生型发展模式;
加之青田华侨通过‘传帮带’形成的海外社群网络不断累积壮大,最终使得青田形成庞大华侨群体,而缙云未形成大规模海外移民潮。因此青田与缙云分别形成了‘跨越县域全球流动’与‘县域在地区域存续’两种不同的模式。”
游曹奕(同济大学硕士生)
同济大学的硕士研究生游曹奕则从交通区位优势的角度分析了义乌与青田的全球化发展路径差异:
“义乌以‘鸡毛换糖’精神成为了卖全球的世界小商品市场,青田依托华侨资源形成了买全球的‘进口大超市’。不同的是,义乌地处金衢盆地,相对平坦地形支持其形成国家级物流枢纽,首先早期改革开放的基础奠定了义乌小商品市场的地位,其次开通的‘义新欧’班列连接亚欧五十国,成为全球小商品流通的大动脉,义乌小商品依托物流优惠政策极大地压低了商品成本,具有明显的价格优势。
而青田,一方面通过瓯江航道和借力‘义新欧’等,用区域协作解决物流难题,延伸产业链,并建立青田保税仓降低商品仓储成本;另一方面,依托华侨资源大力打造葡萄酒,西班牙火腿等产品名片,建立进出口商品城形成产业集群。义乌多个外商常驻社区,青田随处可见的咖啡西餐馆,都共同体现了全球本土化。”
徐萍(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硕士生)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的研究生徐萍分享时,则聚焦于青田县域经济发展的可持续问题,她认为理应思考侨乡投资对地方经济拉动作用的减弱现象,进而提出未来破局的建议。对此徐萍结合在方山乡龙现村了解到的一个青年入驻乡村计划的具体实践,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首先,应该把侨乡变成一个创新的接口,这意味着不只是靠华侨汇钱带货,而是激活他们在跨文化方面的发展作用。
其次,在进口产业中让它扎根本土发展。红酒和火腿不仅可以是一个商品,它还可以作为一种文化的链接。当外来的商品能变成本地生活方式的一部分,那这个产业就有了一些抗风险的韧性。
最后,就是用青田美丽的县域生态来助推城市的发展。青田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地理劣势,如果换一个角度来看,它也可以是一个生态的优势,可以依托自然的教育基地,以侨乡文化为核心吸引城市居民进行一些候鸟式的居住,让他们带来一些消费和创业的想法,进而努力转向与华侨,与城市,以及与时代的一种多向的共生。”
肖洁洁(苏州大学硕士生)
(肖洁洁与刘老师在青田调研期间合影,不要看女孩子温婉,肖洁洁可是刚去援疆一年归来呦,万里戍边,巾帼英雄,棒棒哒!)
苏州大学的研究生肖洁洁,非常感慨于身为师兄师姐的那份责任和不易,以及暑期调研机会的珍贵:
“在此次调研中感受到了身为师兄师姐的不易,以前的调研中自己更多的是个‘被参与者’,很多事情都有师兄师姐在,自己什么都不用担心。但当自己成为师兄师姐后,才发现要想一次调研完满完成师兄师姐们要付出什么样的努力,也让我联想到每次老师力排众议、克服艰难险阻的不易,也要感谢老师能够一次次给我们参加调研的机会!
陶溪泽(南京理工大学本科生)
南京理工大学的本科生陶溪泽,也分享了他第一次参加暑期调研的内心触动:
“通过一个星期的调研,我看到一个更加全面、更加立体的读书会。毛主席讲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以前我只是把这句话记在脑子里,但通过这次调研我认识和了解到很多现实情况,在书本和网络上其实是没有或者是不准确的,所以现在我把这句话记在心里。
过去7天的调研过程中,我一直特别向往读书会这种氛围,也特别开心能够和大家一起参与调研,这让自己涨了见识。感谢所有参与调研的师兄师姐师弟师妹们的接纳和鼓励。”
朱紫怡(浙大宁波理工学院本科生)
浙大宁波理工学院的本科生朱紫怡在分享总结时,也多次感慨于读书会这种温暖的集体氛围,在如此高强度的调研中,老师和同学们都还记得她的生日,并为她送上了蛋糕和生日祝福,所以她特别惊喜并感谢大家给她举办的这次特别的集体生日。
严子歌(上海电机学院本科生)
上海电机学院的本科生严子歌同样对集体调研中的这份温暖颇有感触,她回忆道刘炳辉老师第一天与她们见面时,就一一与大家握了手,这种举动很快就拉进了彼此的距离,就像那种认识很久的长辈与自己亲切交谈。同时严子歌对调研中的访谈也有了更深的理解:
“我明白了好的问题不是本子上的提纲,而是有温度的好奇心,就像朋友聊天那样的自然。谢谢老师和同学们带来的这份温暖和亲切,让我们这次读书调研活动有了不一样的温度,这份烟火气和人情味的触动是我这次最大的收获。”
朱桓瑾(杭州市育海外国语学校的初中生)
杭州市育海外国语学校的初中生朱桓瑾,作为团队中的小师弟同样收获满满:
“相比于前年、去年,我觉得自己是有很大进步的,因为去年我整个调研就只记了四五页的笔记,但是这次调研,我一天就能记四五页的笔记。”
现场交流氛围情真意切,刘炳辉对此总结道,谈心聊天是需要有一些情境的。我们这个集体调研恰恰就创造了一个很好的情境,调研期间大家的社会交往密度是极其高的。早晨起来就一块吃饭,也不玩手机,吃完饭赶紧就出去一块访谈了,访谈完又一起吃饭,下午继续调研,晚上还要进行总结汇报。在彼此交往密度很高的情况下,手机也不玩了,颈椎也不疼了,手腕也不酸了,眼睛也都明亮了,什么都好了。
此外,刘炳辉还带领大家为近期过生日的两位同学送上蛋糕并一同欢唱生日歌以表祝福。大家对此也切身感受到了团队凝聚的力量和温暖。
院长茶叙从上午八点半一直开到十二点,近四个小时内,师生们都保持着激昂的状态持续分享交流,期间欢笑声和掌声绵绵不绝,大家都沉浸在温馨轻松的氛围里,可欢快的时间总是显得格外短暂,同学分享环节也很快迎来了尾声。
在茶叙圆满落下帷幕之际,刘炳辉带领大家不舍地喊出了此次暑期调研的结束语:“青田相见,未来无限!圆满2025,相约2026!”
探索“世界青田”的故事告一段落,可我们的故事才刚刚开始,全国各地的青年才俊们,期待咱们有缘相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