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历史,弘扬伟大抗战精神——马克思主义学院举行集体备课会暨主题党日活动

发布者:张鑫敏发布时间:2025-09-04浏览次数:10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马克思主义学院于9月3日上午在学院228会议室举行“铭记历史,弘扬伟大抗战精神”集体备课会暨主题党日活动。

全体教师首先一起收看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并全程观看了阅兵式。整齐划一的步伐,坚定自信的目光,高精尖的信息化装备,无不彰显着我国的国威与实力。老师们心潮澎湃,充满自豪,阅兵式后第一时间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学院党总支书记范冬姣主持会议。

会上,大家一致表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深刻阐明了中国抗日战争的历史地位和重大意义,表明了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坚定决心,为在新征程上传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强国建设指明了方向。全院老师通过线上线下交流的方式结合思想认识和思政课教学交流了学习体会。大家一致表示,作为思政课教师要坚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传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的重要指示精神,把伟大抗战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中,努力讲好伟大中国人民的伟大抗战故事,增强广大青年学生对伟大抗战精神的认同感、推进强国建设的使命感。

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刘炳辉:九三阅兵是中华民族的一场盛典,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的国家耻辱从此彻底祛除!中国展现了强大的国防军事实力,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来的坚强领导是我们走向繁荣富强的最有力保障。我们对所有侵略和霸权行径保持警惕和反对,我们也有足够的能力捍卫世界和平。中国人民是伟大的人民,热爱和平的人民!马院教师会将此次阅兵盛典作为开学第一课的最佳素材,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中来。祝愿我们的祖国繁荣昌盛,感恩先烈们的英勇牺牲,我们将接过鲜红的旗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继续奋斗!


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赵冰:这场盛大的阅兵仪式,是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艰苦卓绝抗日战争的纪念,更是一次向世界展示中国力量与和平决心的庄严宣告。中国人民饱尝战祸之苦,我们应牢记历史、不忘过去,更好地珍惜和维护来之不易的和平。我们需从那段历史中汲取伟大的精神力量,抓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机遇,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勇往直前,在当前复杂的国际环境中,保持战略定力,以实际行动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研室教师陆建松:我看了阅兵之后,深刻感受到我国现代化军队的强大。有这样一支军队,祖国才安全,人民才安心。有这样一支军队,我们才能理直气壮地说:“中国人民不惹事也不怕事!”止戈为武,古人云:“兵者是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中华民族有与生俱来的和平基因,但也懂得只有自身强大才能守护和平。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研室教师马秀春:今天与学院同事一起集体观看抗战胜利80周年阅兵,深受震撼。很多新型武器装备首次亮相,从地面方阵到空中梯队,全面展现了我国国防科技创新的飞跃和体系化作战能力的提升。作为高校教师,我更加深刻体会到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时代内涵。这场阅兵不仅是一次爱国主义教育,更是一堂生动的“课程思政”示范课。它启示我们,高校教育工作必须与国家战略需求同频共振:既要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能力和创新思维,为解决“卡脖子”技术难题储备人才;更要厚植家国情怀,引导青年将个人理想融入民族复兴伟业。我们将把这份震撼转化为育人动力,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教育力量。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研室教师张文琴:全程观看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盛大阅兵式,心潮澎湃。中国人民以巨大牺牲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这段历史值得我们永远铭记,伟大抗战精神值得我们永远传承弘扬,是我们在新时代奋进的力量源泉。威武雄壮的阅兵列队,精良先进的大国重器,体现了祖国国防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的增强,也彰显了我们维护世界正义和平的历史担当,传递了“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的时代强音,令我们感受到满满的自豪和安全感。和平来之不易,奋斗正当其时。在接下来的工作中,要把伟大抗战精神积极融入思政课教学研究中,引导学生投身中华民族复兴伟业。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教师孙军辉:2025年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式,感慨万千。从1945到2025,八十年我们在党的领导下实现了国家富强和民族独立,我们不能忘记为国家独立民族富强而牺牲的前辈,我们要肩负重任在党的领导下继续前行,实现更伟大的目标!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教师张鑫敏:八十年前,中国人民战胜了日本侵略者。在这个过程中形成的伟大抗战精神是我们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将永远激励我们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作为思政课教师,我为强国强军的伟大成就倍感振奋,在接下来的教学工作中要融入伟大抗战精神,让青年学生知晓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坚定“四个自信”,为中国式现代化而奋斗。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教研室教师陈兰芝:观看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阅兵式使我深受鼓舞,也在思考着铭记的时代意义。这既是对中华民族十四年抗战历史的纪念,也是对世界爱好和平捍卫正义命运与共的回声!听着军乐队催人奋进的抗战歌曲,看到护旗队战旗方阵和威武的人民军队新型装备力量亮相,深感民族复兴必须有先进旗帜和正确道路的引领。我也深感作为思政课教师立德树人使命在肩,自身首先要坚定历史自信和“四个自信”,并引导青年学生传承伟大抗战精神担当强国大任。今后将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抗战精神的重要论述和优秀历史文化资源,讲好抗战故事和革命故事,做好中国精神谱系方面的教学,通过课程育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历史观,胸怀天下;敬畏崇尚英雄并以英雄为榜样厚植爱国情怀,增强民族复兴的志气骨气底气!


思想道德与法治教研室教师罗薇:这场气势恢宏的阅兵式,既是对抗战英魂的深切告慰,更是对伟大抗战精神的时代传承与弘扬。作为一名思政教育工作者,感受到的是一场直击灵魂的精神洗礼和使命召唤。抗战胜利深刻诠释了“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历史规律。抗战精神跨越时空,历久弥新。它凝聚着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我们在新时代攻坚克难、勇往直前的强大精神动力。此次阅兵盛况空前,“惊雷-1”“巨浪-3”“东风-61”“东风-5C”震撼登场,军事航天部队、网络空间部队、信息支援部队等新质作战力量首次亮相,充分彰显了我国国防科技工业的历史性跨越,展现了中国军队应对新型安全威胁、维护世界和平的能力与决心。对历史最好的纪念就是开创新的历史。让伟大抗战精神在思政课堂绽放时代光芒,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这是我们思政教育工作者对历史最好的告慰,也是对未来最美的承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巨轮正破浪前行,我们每个人都应是这艘巨轮上的坚定舵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教研室教师方恩升:抗战胜利80周年阅兵中许多处于世界领先的武器,终结了“落后挨打”的历史。抗日战争长达14年之久、牺牲三千多万国人,终极原因是中国的落后。而这次阅兵的尖端武器大都来自新时期尤其是新时代的改革开放。“落后挨打”这一集体记忆,对内强化实力。这次大阅兵属于军事实力的展示,可以实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落后挨打”不意味着“强大则霸道”,中国对外则强调平等、合作和共赢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教研室教师苗磊:今天看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心情激动。回望历史,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中华儿女以血肉之躯筑起精神长城,赢得了近代以来抗击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这一胜利,成为中华民族从深重危机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转折点。伟大抗战精神,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的民族气节等,激励着我们前行。如今,我们应铭记历史,弘扬抗战精神,以压倒一切困难的决心和勇气,敢于斗争,善于创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形势与政策教研室主任张丹丹:2025年9月3日,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式,不仅是对峥嵘岁月的深情回望,更是向世界宣告中华民族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的铮铮誓言。阅兵式作为一场生动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为思政课程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其通过情感动员与价值传递的双重机制,将抗战精神转化为可感知、可传承的教育素材,实现了历史教育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作为思政教师,我们应当深刻把握此次阅兵的教育学意蕴,将其转化为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价值判断能力和国家认同感的优质教学资源。我们将引导青年一代在回望历史中汲取智慧,在审视现实中坚定方向,将爱国情怀转化为刻苦学习、奉献社会的实际行动,真正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入脑入心的教育目标,在民族复兴的壮阔征程中书写无愧于时代的青春华章。

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刘炳辉对进一步完善本主题的集体备课提出了具体要求。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思政课老师应重温毛主席的《论持久战》,并将其融入开学第一课。老师们要熟悉抗日战争14年的基本脉络、重大事件,尤其是党领导的重要战役、时间节点等。此外,针对互联网上的一些片面解读,老师们要讲清楚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发挥的中流砥柱作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全民族抗战的历史,不辜负党和国家的重托,做好年轻人的思想引导工作。


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范冬姣在集体备课中指出:结合南京大屠杀、淞沪会战等历史事件,深刻感受到今天的和平来之不易。我们要铭记历史,同时作为思政教师也要将阅兵式、抗战历史等融入课堂,要将历史事实讲给学生听,让学生铭记历史,明白和平的珍贵,同时要警钟长鸣,关注新形势下的国家安全问题。(孙秀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