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4日周五下午,上海电机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在学院工会小家举行了“院长下午茶”第一期活动,本期活动由新任院长刘炳辉教授主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研室的全体教师参加。刘炳辉自备了糕点和水果,为大家泡茶服务,老师们也自备了水果并愉快地参与其中。
因为平日里教学科研任务繁重,双校区工作模式以及居住通勤距离较远等因素,把老师们全部聚集在一起开会交流的机会就显得比较宝贵。为营造温馨愉快的工作氛围,刘炳辉积极推动以“院长下午茶”这样宽松和谐的氛围,组织教研室开展交流探讨,增进团结,碰撞思想,凝聚共识。
活动伊始,刘炳辉让大家品品茶叶的味道,猜一猜产地。老师们顿时来了兴致,纷纷给出自己的答案。随后,刘炳辉并不急于公布答案,而是讲起了自己今年3月底赴福建宁德市寿宁县下党乡学习调研的经历,那里有领袖“三进下党”脱贫攻坚关心人民的感人故事。
下党乡地处两省三县交界之地,今天赶赴那里依然觉得路途遥远位置偏僻,36年前的1989年夏,领袖第一次赴那里调研时,甚至连像样的路都没有,这段故事的细节在《习近平在宁德》里有详细的描述,一天上山下山往返17公里余,晚上脚底磨得都是水泡。
刘炳辉谈自己的学习体会,说他到了现场才明白,或者说才产生这个问题意识,就是为什么领袖当年一定要走这条路?走这条如此艰苦异常困难的路?其实当时走的那条路根本没有路,都是当时乡党委书记拿着镰刀在前面开路,否则要绕很远。很简单啊,对于一个地委书记,这条路可走可不走,是一个“可选项”;但对于当地的百姓而言,这条路是“必选项”,必须要走的路,而且还是一条充满艰辛和血泪的生存之路。
人民要走的路,干部就必须要走。领袖的亲民爱民之心,行胜于言,是我们的榜样和模范。我们学习思想,沿着领袖的足迹前行。那么,领袖的足迹从何而来?说到底,领袖走的是人民的路、民心的路。如果说学思想要学深悟透,或许关键就在这里吧。真正理解领袖的初心和理想信念,而不仅仅是简单地按照文件机械执行。我们思政课老师是讲道理的,而且是讲大道理的,如果道理自己都没想明白,没想透彻,没真学真信,是不可能给学生讲好的。
讲到这里,老师们顿时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感佩刘炳辉的学习精神和学习方法,说思政课如果这么讲,一定很有趣,学生们肯定就不玩手机了。刘炳辉也号召老师们,以后全院要掀起实地学习调研实践的热潮,强调现场主义,到现场去,去亲身体会感受,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注重实践性,不可能仅仅靠书本学习和讲授就取得良好的效果。老师们纷纷表示同意,同时也猜出了杯中的茶应该是来自下党乡。
刘炳辉此时揭开了谜底,说确实是。36年前给大家挑茶的老大爷是来自下党乡,茶叶都是很普通的茶叶,但好在能解渴祛暑,1989年的7月19日,那可是临近大暑之际,一年里最热的时候……下午茶在欢声笑语中拉开了生动的序幕。
(2025年3月底刘炳辉在下党乡的鸾峰桥前)
随后,大家还一起讨论了新时代大学生的特点、课堂教育的方法、未来的课程改革等问题。整个交流活动持续两个小时,大家都觉得意犹未尽,若不是要赶返回市区的班车,老师都希望能够再多聊一会。
思政课并不枯燥,思政课老师并不呆板,思政课的教学方法也并不僵化,关键在于理论与实践结合。这种结合,既是学习过程的结合,也是教学过程的结合,更是思想创新过程的结合,最为关键的是老师与学生心灵的结合,老师要爱生如子。刘炳辉誓言,要带领电机马院的同事们,以立德树人为中心,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为切入,一起为中国的思政教育闯出一条路,举起一面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