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学院成功举办教师教学科研能力提升专题培训

发布者:张鑫敏发布时间:2023-06-26浏览次数:138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会议精神,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提高思政课教师教学科研能力, 619-20日,马克思主义学院举办为期一天半的教师教学科研能力提升专题培训。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导师、全国经济哲学研究会副会长卜祥记教授,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导师、紫江学者丁晓强教授,上海海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导师刘美平教授、图书馆直属党支部书记陈宇里教授分别进行了题为《马克思早期思想的逻辑》《中国式现代化及其研究》《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金课”建设经验分享》的系列讲座,为马克思主义学院全体教师带来丰盛的学术大餐。

卜祥记教授在讲座中,针对早年马克思思想发展历程中的双重断裂论,依据对马克思文本的细致阐释,认为马克思的早期思想和晚期思想、哲学研究和政治经济学研究是一以贯之的,中间不存在断裂。在克罗茨纳赫时期,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开始关注市民社会研究,对黑格尔的法哲学立场进行批判,认为不是国家决定市民社会,而是市民社会决定国家,马克思在政治立场上转变为一名共产主义者。《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新世界观的理论发源地,马克思从经济学批判、社会批判、哲学批判三个维度,对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私有财产和共产主义、对黑格尔辩证法和整个哲学的批判三个主体部分加以分析,指出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理论立场和理论预设是有问题的,需要依据新的理论前提来重构国民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建构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因此,《资本论》研究的源头可以追溯至《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卜教授讲座内容翔实、论证严谨、文献解读细致深入,有助于从整体性角度把握马克思思想早期发展逻辑。讲座展示了扎实深厚的文献功底和研究功力,对于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深入研学马恩原著、解读原理精神提供了良好示范。

丁晓强教授在讲座中,全面解读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提出、地位、内涵、本质特征、重大意义。指出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丁教授结合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五个牢牢把握”和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最具标志性的理论成果之一。他从历史维度追溯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探索历程,从理论维度细致辨析了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间的关系,从现实维度结合案例深入剖析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特征和九个方面本质要求,阐发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总安排,并针对其中可以深入研究的理论生长点进行细致抉发,与会教师表示深受启发。

上海海事大学刘美平教授结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金课”课程申报及课程建设的成功经验,对课程申报进行了细致指导,并分享上海海事大学思政课主干课程的教学、研究特色。随后,她进行了“全面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章节的现场说课,为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进行了生动的教学展示,最后,她分享了参加思政课大比武的准备过程和获奖经验。陈宇里教授分享《中国航海史》课程思政“金课”建设的宝贵经验,作为上海海事大学“中国系列”课程之一,《中国航海史》课程突出学校特色,围绕国家海洋强国战略进行课程设计,采用“三师一堂”的特色教学,积极建设实践特色基地,诠释中国航海事业成就,构建具备中国航海文化和体现航海事业“国之大者”的课程实践资源,在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学环境建设、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特色创新,对上海电机学院“中国系列”课程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两位教授的讲座为思政教师申报各级各类课程建设项目提供了有效指导。

通过此次教学科研能力提升专题培训,学院教师纷纷表示要围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进一步增强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适应新形势、聚焦新问题,积极参与“大思政课”平台构建,不断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效,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以中国为观照、以时代为观照,立足中国实际,坚持问题导向,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发展。(张文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