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推进党的创新理论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上海电机学院举办“开门办思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创新学术研讨会”

发布者:张鑫敏发布时间:2021-11-15浏览次数:133

为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第一时间将党的创新理论成果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20211113日上海电机学院聚焦探讨高校大思政课的创新发展召开学术研讨会,会议采用线上线上相结合的方式举行。来自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上海理工大学、上海海事大学、上海海洋大学、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东莞理工学院、重庆科技学院、宁波工程学院、南阳理工学院、常熟理工学院、上海建桥学院、成都工业学院、合肥学院、上海电机学院等高校专家、学者、学生代表参加会议。

教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指委副主任、上海市人大外事委员会主任、华侨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主任高德毅、上海市教卫党委副书记、教委副主任闵辉、上海市教委德育处处长沙军、武汉大学党委副书记沈壮海、上海社会科学院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所长黄凯锋、上海电机学院党委书记鲁雄刚、上海电机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胡晟、上海电机学院党委副书记杨若凡、上海电机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李晓军等领导出席会议。

此次研讨会上举行了上海社会科学院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所与上海电机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合作签约仪式,上海社会科学院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所长黄凯峰和上海电机学院党委副书记杨若凡分别代表双方签约。根据协议内容,双方将立足新时代新任务新要求,以党建引领促发展,创新党建形式、党建活动,将最新的党的创新理论成果融入院所党建工作中,以“样板党支部”创建为载体共同开展党建共建,不断提升党建工作质量。坚持铸魂育人、坚持守正创新、坚持系统谋划,在教学科研、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合作交流、共同发展积极探索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规律、学科发展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更好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

黄凯峰所长在签约仪式上表示:今后双方能够根据协议规定,牢固树立共同发展的理念,同样坚持复合叙事和综合创新的辩证思维方法,就党建、教学、科研各方面开展多层次、多领域、全方位的合作。双方的合作将会互惠共赢,一起为探索马克思主义院所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党建工作水平,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协同发展、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整体水平提供有效经验。

鲁雄刚书记在致辞中表示:在全国高校认真学习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中汲取力量、昂扬奋进新时代之际,我们举办“开门办思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创新”学术研讨会,在这里举行合作签约仪式,汇聚实践智慧,共谋创新发展,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并期待各位专家分享真知灼见,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

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副书记、副主任闵辉在讲话中指出:开门办思政,要立足于宏大视野。首要是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让学生感受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真理力量。开门办思政,要着力于各方协同。“开门建思政”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等多主体密切合作、多方面协同发力。要促进校内外大小课堂融通互动,在教师、学生、教材、教学等子系统有效衔接、协同发力,构建起资源力量充裕、内生动力充盈、功能作用充分的大格局。开门办思政,要落实于学生成长。要把“思政课”建成学生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的育人重地和思想高地,在学生心中留下深刻印记,对学生的思想行为产生正向影响,引导学生积极投身乡村振兴、创新驱动发展等国家战略,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中勇挑重担、成就大我。

教育部思政理论课教指委副主任、上海市人大外事委、侨民宗委主任高德毅做了题为“熔炉育人理念创新与系统建构”的主旨报告,报告指出高校人才培养应走向更高、更全面的三维阶段,基于德育融合论、效能论,指出熔炉育人(三全育人)的原理与设计理念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学校教育的熔炉式时空建构,二是德育内容的系统化设计和结构化布局建构。“三全育人”系统性目标的标准包括政策规划、体制机制的系统化,操作规范、目标预期的稳定化,技术标准、品质均等的可靠化以及创新优化、持续改进的可续化。提出“三全育人”机制体制总体架构,从政策与规划、制度与机制、标准与规范、队伍与资源、领导与保障五个层面进行全面部署,对理论武装、学科教学、日常教育、管理服务、安全稳定、队伍建设和评估督导七大体系进行全面建设。

《思想道德与法治》课首席专家、武汉大学党委副书记沈壮海作了题为《“大思政课”的内涵、意义及其善用》的主旨报告。理解“大思政课”的内涵,要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背景下,看到大时代鲜活的实践,思政课不仅是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上讲。鲜活的实践、生动的现实中蕴含了丰富的理论资源,从理论和实践不同层面阐释了善用“大思政课”最根本的原因,要把思政小课堂和思政大课堂结合起来。善用大思政课,一是要打通教育场域,连通教育内容,让思政课与时代、实践同行,实现培根铸魂。二是要围绕问题展开对话,学生会期待对很多问题进行解答,任何社会任何时期都有很多问题,要引导学生理性看待,理性分析。三是要重点关注以实践为课堂,在实践中深化理论认知以及生动鲜活的实践进课堂,促进学生在课堂上的提升。

中央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刘建军作了题为《怎样把握课程思政》的主旨报告。阐释了课程思政的源头和理论依据,从课程育人的角度提出课程思政的原则和有效路径。课程思政的必要性体现在育人本身的整体性、学生三观养成的系统性以及人民教师所担负的育人职责所决定的。基于课程思政的特点和优点,要坚持深入挖掘有机融入相结合,坚持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相统一,坚持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相呼应。

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上海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东方讲坛》特邀讲师胡涵锦围绕《“思政课”教师强化“问题意识》进行主旨报告,指出思政课教学要深入思考“八个相统一”的内在逻辑,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用透彻的学理分析引导学生,提高教学质量的切入点在于教师提高问题意识,把问题意识作为世界观、方法论,也是创新点、动力源,思政课教师的学习是一个自觉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问题,要认真探究党的创新理论中表述的变和不变,不变与变的关系。

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余玉花教授作了《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创新的目的性》主旨报告。基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分析了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创新的意义,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创新意味着实践活动是教育活动的组成部分,而不能仅仅理解为一般的活动创新,特别强调了教师主体对于实践教育的一些设计问题,对于教育目的在实践创新中的一些重要的作用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指出要防止脱离课程教育的实践倾向,防止形式主义的倾向,防止工具主义的倾向以及教师的缺场。

上海大学陶倩教授作了题为《党的创新理论融入思政课的思考》,首先指出“融入”是自发地、内生地将党的创新理论第一时间融入思政课堂。一是在理念层面把握知识视野、历史视野和国际视野相统一的规律;二是在内容方面把握叠加与渗透相统一的规律;三是方法角度把握适应与超越相衔接的规律,四是效果维度把握知道与体道相促进的规律。

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石书臣教授作了《关于上好“大思政课”的思考》主旨报告,指出对“大思政课”的理解要把重点放在思政课上,提出上好“大思政课”要与生活、与实践、与社会结合起来,在“大”上做文章。大思政课育人思维要有大视野,需要大融入,需要大协同。大思政课内在要求是守正创新,把握本质,注重方法融入,并加强协同育人。

上海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金瑶梅教授提出,不仅要用美育规律方法融入德育教育,更要以美育的追求为原则,通过应用艺术性情感为突破口,让学生对道德美进行感受,培养德育审美心理,从而自己品质素养不断提高。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秦淑娟教授分享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探索,从实践教学目标、实践教学的内容,实践教学的方式方法,实践教学平台以及实践教学管理,实际标准体系与建设六方面进行课程的规范化、体系化建设。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邱杰教授从应用型高校“三圈五维”协同育人体系进行粉线,指出“三圈”中思政小课堂要透彻地讲清逻辑,校园中课堂的课程思政要强调的是马学科、思政课理论对于专业学科课程的一种意识形态的引领,大思想课要走出去,通过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所见所悟达到育人效果。

宁波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新光指出,针对应用型本科院校思政课教学存在的主要教学问题,从三个方面着手推进实现三个融合,一是融合课程,创新优化教学内容;二是融合课程,实现大小课堂协同育人;三是融合队伍,提升思政育人合力。

常熟理工学院孟祥瑞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可以归纳为价值系统、陈述系统和表现系统三个层面。新时代思政课的教学话语必须在聚焦话语认同生成的基础上,着力营造和谐的话语生产场域,进而促进思政课教学话语内容的延展,从而提升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

东莞理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唐元松指出,高校思政课教学实现知行合一,对学生成长成才和提高思政课实效具有重要作用。高校思政课要通过实践实现知行合一,在教育目标围绕立德树人,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围绕社会热点精心选择主题进行实践;精心设计实践方案,形成工作合力;实施精细化管理,解决教学管理粗放型问题。

重庆科技学院教授倪先敏指出,针对高校思政课改革需要解决的问题提出四元耦合的工作思路,一是顶层设计育人改革方案,明确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提升思政课教学的亲和力和针对性。二是系统创建课堂教学模式,三是整体构建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育人体系,四是着力打造专博相济的思政课教师队伍。

南阳理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彭民工指出,高校思政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举措包括:一是加强立德树人的制度建设,二是加强思政课师资队伍建设,三是要深化思政课教学改革,四是完善立德树人政策支撑体制。

成都工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何玲教授指出,针对形势与政策课程课程规范化问题以及痛点难点问题,推进课程规范化建设,以形势政策大讲堂为引领解决稀缺高端师资的问题,打造分层多元化多水平多学科的教学团队,教学方法上以学生为中心,建构“四位一体”教学链体系。

上海海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董金明教授分享了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一般性和特殊性,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内涵与特征,指出思政课实践教学具有四个方面的特点,包括具有目的性、学生自主自觉参与为主、活动性及社会性,并提出守正创新,推进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走向深入的路径。

上海海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董玉来教授针对当前的教学建设提出高校思政课协同创新的思考,思政课多元学科背景、教材体系、课程体系、考核评价体系等等都需要系统创新。思政课系统创新路径设计主要包括:建立区别资源的共享和开放机制;建立课程共享,学分互认、名师资源互惠;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和人才激励机制。

上海建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宋艳华教授指出,将新时代雷锋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践,在顶层设计上契合学校精神,并分享了将雷锋精神融入三个课堂的做法,这一方式根据民办高校学生阶段成长规律,有的放矢,不断提高思政课的有效性。

合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胡艳萍指出,新时代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还存在一些问题,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有效地增加学生学习思政课的主动性,提高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使得思政课的教学面貌、课堂面貌发生很大的改变。

上海电机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范冬姣指出,要通过开门办思政,构建校内校外合力育人格局,使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从单一走向丰富,从碎片走向整合,从封闭走向开放,从有限走向无限,构筑多主体协同、多资源整合、多路径贯通的体制机制,促使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线上线下多场域融合。具体做法包括:一是课内课外形成统一场域。坚持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把握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组织各种各样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二是校内校外形成统一场域。开展各种形式的主题实践活动。三是线上线下形成统一场域。探索信息化教育路径,推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创建“互联网 + ”项目,搭建平台、建立机制。

胡晟校长在研讨会上作了总结讲话,首先肯定了本次开门办思政研讨会带给大家的收获,并就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创新工作提出三点意见:一是通过党的创新理论在思政课“三进”,引导学生坚定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定信心和为之努力奋斗的决心;二是更好推动我们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建设,为我们国家培养可靠的接班人,合格的建设者;三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创新要把理论和实践结合,注重在社会大课堂中所见所感的育人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