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上海学学科学术研讨会”召开

发布者:张鑫敏发布时间:2017-12-06浏览次数:166

20171126日,由上海电机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主办的第四届“上海学”学术研讨会在我校临港校区文理楼228会议室召开,马克思主义学院部分教师以及来自上海社会科学院、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12所高校的专家学者和上海市高校思研会秘书长卢天琳、《青年学报》主编刘宏森参加,会议还邀请了上海电机学院党委组织部长吴美华、商学院李占国教授等学科成员及商学院院长富立友、图书馆书记、副馆长徐荣华、档案馆馆长、图书馆副馆长朱成实、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华莹等部门负责人和专家参加了研讨会。会议由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何小刚主持。校外专家学者和“上海学”学科组成员、学院教师代表共聚一堂,围绕“上海学”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讨。

上海市党史学会会长、上海市社联副主席、上海市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协调小组组长、上海大学忻平教授首先作精彩的主题发言。他以“卫星城重工业:上海起步”为题,介绍了建国后上海的经济地位、薄弱的装备制造业基础及1956年国家战略格局调整后上海迎来发展契机,在这一时代背景下,着重梳理了闵行卫星城建设项目的时代背景、显著成果及其在经济、社会、文化、教育方面的深远影响,为我们展现了口述史的研究方法和广阔的研究视域。

之后,研讨会围绕“上海装备与上海制慧、上海口述史研究、上海社会变迁与政治生活”三大板块进行,15位专家学者围绕研讨主题进行了发言。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徐光寿教授、上海财经大学陈晓和教授、复旦大学唐亚林教授分别主持了三个阶段的发言与讨论,并进行了精彩的点评。

上海商学院陈志强教授从人才高地的视角和“一带一路”战略视角,认为上海可以利用现有的基础设施和自贸区、“四个中心”、“四个率先”建设的成功经验和地缘优势,发挥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桥头堡地位。上海财经大学陈晓和教授基于上海浦东新区张江高科技园区的调研,就如何激励研发型中小企业“民参军”(参与军工生产)进行了深入阐发。上海电机学院图书馆副研究馆员徐月霞从历史沿革的角度梳理了上海从吴淞江到临港的地理变迁及上海自由贸易港设立的重要意义;上海电机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罗薇副教授介绍了中国高铁的建设历程、技术革新和对中国社会的深远影响;上海电机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张丹丹副教授以临港新城管委会调查为例,就社会治理体制创新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上海社会科学院张生研究员展示了成熟的口述史研究方法,以“从电力规划到社会科学研究:姚锡棠院长访谈录”为题,介绍了姚锡棠院长的学习、工作经历及其为上海经济发展总体战略的形成和推进浦东开发的重要贡献。上海市中医文献馆助理研究员王琼为我们展示了“海派中医成长之路:上海市名老中医唐汉钧教授访谈录”,介绍了海派名中医系列记录片的拍摄过程,为上海学装备制造口述史影像资料的拍摄与制作提供了启发。上海电机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陈瑞丰、石建水、黄伟三位老师分别以“方大培:‘728’工程访谈”、“上海电气核电集团江燕云访谈录”、“上海电机厂戴晓芬工程师访谈”为题就进行的上海装备制造业口述史访谈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汇报,并就老一辈工程师的敬业奉献精神、中国核电技术的自主创新之路、上海电机厂80年代“扁担电机”精神的弘扬、企业精神及管理体制改革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细致研讨。

上海立信金融会计学院徐光寿教授梳理了中国共产党在上海诞生的历史,并从上海的城市跨越、经济转型、地理位置、文化特质、租界等五个方面因素分析了驻留上海是中共创建时期的必然选择。上海电机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段继红教授以明清鼎革之际上海嘉定侯氏家族闺秀的文学活动为例,探讨了上海才女文化大盛的社会文化缘由。上海杉达学院经先静副教授从女工视角出发,细致梳理了孤岛时期上海日资纱厂的管理特点。上海大学社会学院研究生陈美楠基于上海青年新白领跳槽动因,分析上海城市社会融合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何小刚在致辞和总结发言中,介绍了我校“上海学”学科建设的基本情况,肯定了此次研讨会从历史学、社会学、经济学、文学等诸多方面拓宽和深化了“上海学”的研究视野和宽度,表达了对与会学者的真挚感谢,并期待与会学者一如既往地支持上海学的发展。(张文琴)